诉源治理“12345”赛罕模式
树高叶茂源于根深蒂固,社会和谐在于源头解纷。为了让矛盾纠纷更好更快化解,赛罕区人民法院深度聚焦基层治理法治需求,着眼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探索实践,构建“一社区一法官”工作机制,在社区(村)建设法官工作站,推进矛盾纠纷就地化解,进一步织密诉源治理解纷网。
三进覆盖 锚定解纷源
“一进社区就能看见公示牌,法官姓名、职务、职责和联系方式都有,有纠纷找法官就方便多了。”达尔登社区工作人员说。
在赛罕区人民法院驻昭乌达南路街道达尔登社区的法官工作站,“社区法官”张俊青正在就地化解一起物业服务纠纷。“物业公司的服务不到位,我不想给他们交物业费。”“业主们长期欠费,我们物业公司没有经费保障,怎么继续服务?”。见到赛罕区人民法院法官张俊青和社区调解员,小区居民和物业服务企业纷纷向法官吐苦水。作为“社区法官”,张俊青结合纠纷具体情况,在双方当事人陈述完彼此诉求后,梳理双方争议焦点,同时联动社区工作人员,对物业公司的服务水平给予客观评价,给出双方当事人合理化、合法化的解决途径及建议。通过法官和社区调解员的共同努力,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,即时履行,一起物业服务纠纷就地化解,真正实现了“小事不出社区”。
畅通渠道 织密解纷网
为聚焦矛盾纠纷的就地化解,赛罕区人民法院启动“挂点包联诉源治理”项目,以昭乌达南路街道为试点,员额法官变身“社区法官”,设立40个法官工作站,通过参与基层诉源治理,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“家门口”,法官工作站渐渐成为群众称赞的一张名片。
“一社区一法官”实行包联责任制,每名法官包联若干社区,定期到负责社区开展驻点工作,为群众提供纠纷调解、法律咨询、普法宣传、在线申请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等多元化司法服务,这一系列做法,不仅大大减少当事人的诉累,还推动法律知识进社区入户,培育群众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基层法治环境。
协同力量 构建解纷链
在聚焦矛盾纠纷原地化解的同时,赛罕区人民法院还将诉源治理与市域社会治理工作融合,借助社区的矛盾纠纷调处中心,将社区调解员、网格员纳入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名册,联动参与调解,目前,赛罕区人民法院已将昭乌达街道办事处下设的40家社区88名包含社区书记、网格员在内的基层社会治理人员纳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,实现基层治理单位和人民法院的协同治理,并且由法院定期组织全部特邀调解员和社区调解员业务培训,真正构建了矛盾纠纷协同化解的链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