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民法院的家事调解和家事审判区域,几个调解室不时传来扯着嗓门争吵和拍桌子的声音。我们普通人平时很难见到这样的场景,但李秉韧法官却表现得司空见惯。
作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民法院副庭长、家事审判团队负责人,李秉韧笑着对记者说:“这就是我们的工作环境,如果有打起来的,我们还得拉架。家事法庭的法官,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审判者,更多的是要充当倾听者、开导者、调解者和教育者。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,尽可能挽救有裂痕的婚姻,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。”
“90后”的李秉韧快人快语,对工作了如指掌,“我们去年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和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,这是对我们整个团队的肯定和鞭策。因为赛罕区是呼和浩特市人口最多的一个区,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党政行政中心所在地,因此,我们的案件数量也最多,老百姓对我们的要求和期待也更高。”
近5年来,赛罕区人民法院年均审理家事纠纷案件约700件,从2018年开始,家事审判团队开始与呼和浩特市妇联建立合作机制,从市妇联引入“婚调委”组织,参与家事案件调解工作。截至目前,已成功化解家事纠纷案件1000余件,调解成功率达到55%。
今年68岁的调解员塔娜是锡林郭勒盟检察院的退休干部,2018年就开始在赛罕区人民法院担任调解员。她深有感触地说:“我们调解员经常自嘲是个‘大垃圾桶’,天天倾听当事人的家长里短,各种负面情绪我们都得接着。刚开始那会儿,下班回家后,自己口干舌燥,还乱发脾气。我姑娘说,要是这样,你可不能干这个活儿了!现在干久了,自己也学会角色转换了。”
2023年1月份,赛罕区人民法院在成立了内蒙古首家“法院+公安+妇联”联合反家暴平台,设置了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“绿色通道”,对符合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案件,均在24小时内向案件当事人及当事人所在社区、派出所送达人身安全保护令,并向当地妇联告知当事人的基本情况,通过多元联动方式切实保护受害人权利,避免受害人遭受二次伤害。
李秉韧说:“公安的作用非常重要,因为大部分家暴案件,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公安部门,公安部门依法重视,我们法院和妇联下一步的工作就会比较顺利,比如家暴案件的现场证据、当事人询问笔录、事件确认单等。”
“家暴离婚的当事人在我们这儿,很容易发生争吵甚至是打架。我们比较少主动劝说他们调解,因为这样,极其容易让受暴方遭受二次伤害。”李秉韧说。
吴艳梅在赛罕区人民法院干调解员已经6年了,她说,没有耐心、热心、爱心,调解员这个活儿是干不成的。很多时候,当事人为了一口气,很小的争议金额彼此谁也不让步。要调解员磨破了嘴,三番五次、翻来覆去地调。
去年,一位无业妇女因为患子宫癌,丈夫提出离婚。第一次调解,吴艳梅开导妻子:“如果过不下去了,保证你的合法权益最大化才是目的。”吴艳梅又几次给男方做工作,并得知他在工作之外,还有其他经济收入来源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,最终双方达成了离婚协议,80万的房子归女方,男方再给10万元生活帮助费。
“第4次调解时,男方就给我拿的锦旗,我一看心里就有底了。他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:吴大姐,我以为到了法院,就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款。没想到,咱们这儿为了我俩的事,你们这么细心,不厌其烦地给我讲情、讲爱。没有你的调解,我俩的事情不会这么快、这么圆满地解决!”
融情于法切实破解家庭矛盾根源问题
李秉韧告诉记者,处理家事案件,不仅需要较强的法律专业水平,更需要切实破解家庭矛盾根源问题,融情于法,最终实现“案结事了”。
很多被调解成功的当事人出于感激,给法院送来了锦旗。“你看到的这些锦旗,只是一部分。很多当事人想送,都被我们给回绝了,我说心意领了,把做锦旗的钱给孩子买点好吃的吧。”李秉韧法官指着墙上的锦旗对记者说。
为了更有“家事”氛围,赛罕区人民法院还专门设有3岁以下、3-6岁儿童游乐阅读区,硬件设施一应俱全。不仅解决了法院职工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,也为随同前来出庭、调解的当事人的孩子,提供了一个休息的地方。
赛罕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、代理院长赵俊平表示,近年来,赛罕区人民法院通过打造“法润家和”家事审判品牌,通过家事文化长廊串联起“悦、和、亲、睦、诚、圆”这六大法润家和核心理念,在情理法中,寻找出一条巧解家务事的康庄大道。(图为李秉韧法官在为案件当事人孩子做心理辅导。由赛罕区人民法院提供)